![]() |
网站首页 | ![]() |
医院概况 | ![]() |
工作动态 | ![]() |
通知公告 | ![]() |
科室介绍 | ![]() |
科教动态 | ![]() |
护理天地 | ![]() |
党建及文化 | ![]() |
就医指南 | ![]() |
人才招聘 | ![]() |
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宣传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、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目前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。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天至4天,也可长达7天至12天,病死率约为0.09%。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、寒战、躯干部皮疹、严重关节痛和头痛等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畏光、结膜充血、腹痛或出血症状。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预防疫苗,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相似。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,1956年分离到病毒。该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、秋季,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,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。
二、临床症状有哪些?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 1~12 天。临床表现类似登革热,但以下症状较为典型:
1.突发高热:突然起病,体温可达39℃,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减退,淋巴结肿大。
2.严重关节疼痛:多累及手腕、手指、膝盖和脚踝等小关节,可伴有全身性肌痛,疼痛特别剧烈。
3.皮疹: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 2~5 天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。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。
目前,针对基孔肯雅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,以缓解症状和加速恢复。具体的治疗措施包括:
1.卧床休息:患者需要充分休息,减少活动,以减轻身体负担和促进恢复。
2.降温处理:对于发热症状明显的患者,应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,如使用冷敷、温水擦浴等。必要时,可使用非甾体消炎药(NSAIDs)来降低体温,但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。
3.止痛治疗:关节疼痛是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之一。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,可使用镇痛药物来缓解不适。
4.脑膜脑炎治疗:若患者出现脑膜脑炎并发症,治疗的重点是防治脑水肿。这可能包括使用脱水剂、激素和其他支持疗法。
5.防蚊隔离: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进行防蚊隔离,以防止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他人。隔离期通常为发病后5天。
6.个人防护:由于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疫苗,个人防蚊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主要手段,这包括使用蚊帐、驱蚊剂、穿着长袖衣物等。
基孔肯雅热病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临床症状以发热、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。
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:突然发作的高热、关节痛、头痛、肌肉疼痛和皮疹。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至7天内出现,并且可以持续数天到数周。虽然大多数患者康复后可以完全恢复,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长期感到疲倦和关节痛。感染此病毒还有可能导致关节僵硬、流产、脑膜炎等并发症。